找到相关内容3046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

    鼓山石窟)现有编号窟龛22座,南响堂山石窟(滏山石窟)现有编号窟龛9座(处)。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,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,其后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及至民国均有不同规模的雕饰和粉修。   北响堂石窟...阶,佛灭千年以后末法时代为第三阶。约处三阶,以净土为第一阶一乘(大乘)之处,秽土为第二阶三乘(小乘)之处,第三阶为戒见俱破的众生之处。约人三阶即一乘、三乘和世间根机的区别,分为三阶。他认为众生根性不同...

    赵立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440092982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

    ”   鸠摩罗什又问道:“既以极微破色空,复云何破微?”   佛驮跋陀罗答曰:“群师或破析一微,我意谓不尔。”   鸠摩罗什很奇怪佛驮跋陀罗的这点不同之处,追问道:“微是常耶?”   ...僧僧契、道恒等谓贤曰:“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,先言五舶将至,虚而无实。又门徒诳惑,互起同异,既於律有违,理不同止,宜可时去,勿得停留。”贤曰:“我身若流萍,去留甚易,但恨怀抱未申,以为慨然耳。”于是与...

    尚永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4893559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,多数人对解脱的认识不足,只是简单将之归于声闻行果,为不究竟。似乎大可跳开这一步骤,直接上求佛道。事实上,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所在。声闻行者固然是以解脱为目标,菩萨行者同样离不开解脱。两者不同之处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明代“祥瑞”之兽“驺虞”考

    一样。我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这种动物的标本,它那漂亮的斑纹使我惊讶不已。在那里,有很多猎豹的标本,我清楚地看到了,由于地区和个体不同,底色和斑纹有的发生变异。据认为,王猎豹也由于这种变异,斑点连在一起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193799.html
  • 一花一世界:天下赵州生活禅

    为接引不同爱好的人、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佛法解脱之法而形成的。   中兴后的柏林禅寺建有殿堂、禅堂、斋堂、钟楼、藏经楼、僧寮等。这些建筑,是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僧人们在殿堂念经、早晚课诵,在禅堂里习禅悟...平常心或许会有所启发。   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:“和尚修道还用功否?”师曰:“用功。”曰:“如何用功?”师曰: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”曰:“一切人总如是,同师用功否?”师曰:“不同。”曰:“何故不同?...

    马明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4794088.html
  • 如何从“看”中回归生命的源头

    (一)下手功夫——认识宾主   参禅看话头,首先应该理解下手功夫——认识宾主,领悟到看者永远不会是被看者,观察者与客体是不同的,看者是主,永远不动,被看者是宾,来来去去,永不停歇。虚云和尚借《楞严经...

    魏建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294133.html
  • 放生·放死

    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,使它们现世沦落到被人屠杀的下场。佛陀指出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在佛性上是平等的,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,戒杀、放生,报众生恩。 放生活动盛行于中国,也流传于日本、韩国等地,体现了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视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5294625.html
  • 南岳佛教1995至2008年年鉴

      本次传戒法会与南岳以往举办的传戒法会略有不同:一是运用现代汉语深入浅出地讲授戒本,使新受戒弟子真正得到了触及灵魂的教义和实质性地提高,改变了过去偏重排场和形式的现象;二是严格执行三人一班登坛...消灾法会,祈求灾区人民化险为夷,社会和谐稳定,并当即组织大家向地震灾区现场捐款47.3542万元。此后在不同的场合,以不同的方式捐款捐物,累计捐款越过80余万元。大善寺还捐出了价值17万余元的药品,受到...

    周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4195609.html
  • 神圣化还是世俗化——佛教慈善何去何从?

    暗含诸多潜规则的行为,依据官位高低捐款多少,来排列先后名次,分享不同待遇。这样的“募捐”背离了慈善的初衷和精神,不利于社会慈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。慈善,需要鼓励,但不能用金钱多少来竟比。   就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596092.html
  • 共书佛教“黄金纽带”的新篇章——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随笔录

    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,为开展两国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深入的交流奠定了牢固的基础。《联合声明》载:"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,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。两国邦交正常化,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,是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2496121.html